这一期,我们还是先不聊黛玉宝钗宝玉凤姐这些主角,而是聊一个不是主角但比主角更重要的个体:
通灵宝玉
大家对于通灵宝玉的认知,目前基本只停留在“《红楼梦》中最重要的道具”这一点上,围绕它的讨论,也大多集中在它铺垫金玉良姻的剧情功能上,尤其是热衷于讨论薛家是不是来夺玉的,宝钗的金锁是不是薛姨妈伪造的
至于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的功能,女娲补天石的身份设定,以及贾宝玉摔玉,甄宝玉送玉,25回除邪祟这一系列的相关内容,讨论的热度明显不多,更遑论将所有设计总结归纳到一起,去梳理通灵宝玉整体的创作思路
所以这一期,咱们还是像贾雨村和香菱那两期一样,通过梳理具体情节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主题定位到几个关键情节处不同的主题表达,全部总结一遍
从而帮助大家对通灵宝玉有一个完整、明晰、透彻的了解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通灵宝玉最奇特最反常的设计并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设定,以及金玉良姻的问题,而是一个创作层面的基础设计:
从宏观视角梳理,自第一回故事正式开始后,一直到我们能看到的第八十回,它的视角,它参与的剧情,与贾宝玉基本都是完全重合的
即便大家没有创作过小说,我相信也不会不明白一个基本的常识:安排两个独立的个体去参与完全一致的内容,如果不是为了互为对照或者互相补充,那这纯粹就是画蛇添足,没有意义的行为
以《疯狂的赛车》中自始至终一起出现的考研二人组为例,一个犹豫不决,一个自作聪明,二者互为映照,实际上都是在表达同一句话:
“会不会多行不义必自毙?”
再比如,《士兵突击》当中的成才和许三多,二者经历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都是完全一致的
但他们俩有着绝对“自我”和绝对“无我”的根本区别,所以许三多的人生是“直线前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而成才经历的顺序却不一样,他先是往一个错误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再“浪子回头”,最终两人殊途同归,互为镜像亦互为补充
但,通灵宝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却明显与这两种类型都不一样,因为通灵宝玉自入世之后,就再也没有“从主观视角,表达过态度”,完全变成了一个“道具”
如此一来,第一回中的那些设定,尤其是女娲补天石那些主观想法的描写就被反衬的很“奇怪”,显得很“多余”了
为了抹平这种“多余”感,程甲本做了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大错特错的调整:
他将这两个“重复”的主体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补天石先变成神瑛侍者,而后又经转世变成了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两个部分
让贾宝玉身兼补天石和神瑛侍者两个主题定位,而通灵宝玉则完全变成了一个“道具”
不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虽然这个调整透露出了程甲本对于通灵宝玉和贾宝玉设定的理解很浅薄,但这还算是比较尊重原著的,更有甚者,炮制出了跟“佛祖打死真悟空,留下六耳猕猴”非常相似的,“甄宝玉,贾宝玉”和“真通灵宝玉,假通灵宝玉”之类的脑洞
坦率地讲,我对于这些脑洞的内容并没有了解过,但依然可以确定那些强调“真假”的想法完全是曲解
因为这些动不动就把“假作真时真亦假”挂在嘴边的脑洞,忽视了一个很基础但很重要的设定:
通灵宝玉并不是不再“说话”了,事实上它一直都在说话: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按那石上书云:【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这个设定非常的重要,因为它直接揭示了书中“真”与“假”的定义:
《红楼梦》的“真假”跟真假美猴王那个“本尊”与“赝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书中的“真”,是“石头”实际经历过的事,书中的“假”则是石头依托“真实经历”设计出的情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书外”与“书内”之分!
书内书外的“女娲补天石”虽然是同一个主体,但在书内书外,甚至入世前入世后的主题定位,都是截然不同的
具体来说,“书外”部分的女娲补天石,实际上就是【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的作者本人,只不过,具体又被细分为了两个状态:
经历之前,身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是一块想到“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石头,经历之后,则将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以及“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刻在了身上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萌新和已经通关的玩家
而那两位开口就点明主旨,并度脱了甄士隐的一僧一道,还有展示女儿悲剧结局,希望贾宝玉能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的警幻仙姑,其实都是作者设置出来,想告诉我们这些同入世之前的石头一样,对于家亡血泪一无所知的看客,如何才能达成完美结局的npc
“书内”部分的通灵宝玉则又有入世之前和入世之后的差别:
入世之前的重点在于,这块儿石头被赋予了“鲜明莹洁的美玉”的虚幻外表,而入世后的重点在于,它被贾宝玉衔在了口中一同入世
这两个“变化”设计的主题,本质上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不过具体的,一会儿咱们再细说,此处先把神瑛侍者和贾宝玉简单介绍完
“神瑛侍者”“贾宝玉”与“女娲补天石”“通灵宝玉”最大,也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他”没有书内书外之分,只有入世之前与入世之后的区别,完全就是一个“书中人”
“神瑛侍者”的设计,完全就是为了给绛珠仙草的“还泪”一个“动机”
而贾宝玉则是促使绛珠仙草“还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家亡原因这个总主题中的“子不教父之过”这一分支主题中的“子不教”这一分支的“意淫”和对“仕途”与“经济”都极端反感的这个细分类别的主题表达者
听着有点晕,是吧?
没关系,咱们结合具体章回内容进行一下梳理,搞清楚“所以然”,自然也就能“知其然”了
首先,我们看第一回
之前在贾雨村那一期当中,我对第一回的梳理和总结基本是一笔带过的,因为甄隐贾兴的部分只是第一回最不重要的部分
他们俩的起落在自身形成对比的同时,整体又与香菱和娇杏的起落对比形成镜像对照,一个是对《风月宝鉴》的背面:家事消亡的简要总结,一个是对《风月宝鉴》的正面:女性悲剧的概括设计
其实,“书外”的石头入世与“书内”的木石前盟,这两段剧情的主题规划,跟甄隐贾兴和香菱娇杏也是一样的
我们具体来看:石头入世之前的内容并不多,先是点了两方的态度:
女娲补天石最初入世的动机是想到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段话的内容一目了然,并不需要翻译,唯一值得提一嘴的是:
石头的动机与僧道的规劝虽说有“温柔乡”和“红尘”这些字眼,但对话的总主题显然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与女子命运以及姻缘情爱是没关系的
而后在入世之前,那僧又做了两个操作:先将补天石变成鲜明莹洁的美玉,而后在上面镌上数字
这两个操作是包涵两个寓意的
“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
“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奇与贵这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文中第一回的这个位置,贵指的仅仅只是美玉的外形,奇指的也仅仅只是上面的数字,但入世之后,奇与贵的含义就不再这么简单了
我们这里先说贵:大家仔细想想,究竟是通灵宝玉因贾宝玉而变得身价不菲,还是贾宝玉因通灵宝玉而身份尊贵?
当然是通灵宝玉因为被贾宝玉这个四大家族的少爷含在嘴里,带入尘世,所以“价值不菲”啊
换句话说,通灵宝玉这个臭表脸的,蹭了宝玉哥哥的热度
而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珠还有薛蟠,这些承担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不务正业主题的世家大族子弟,不也都是如此么?
他们自身有什么“贵”的地方吗?
智商比别人高?学识比别人渊博?还是搬砖的时候能比别人效率更高?
很明显,都不是啊
他们之所以“贵”,就像石头被赋予了美玉的“外形幻象”和“随世家大族的少爷一起出生的光环”一样,只是因为出生于世家大族当中,有一个“身份幻象”,所以他们都成了高贵的“鲜明莹洁的美玉”了
待劫终之日,“通灵宝玉”要复还本质,以了此案
人死的时候,不也都会褪去王侯将相,贩夫走卒的“身份幻象”,复还“石头”的本质么
所以黛玉的第一次还泪,为什么被设定为是由于贾宝玉摔了自己“与生俱来的通灵宝玉”,大家现在明白了吧?
他摔的并不是被赋予了美玉外形的石头,摔的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世家大族的少爷这个“贵”的身份
好,关于入世之前的部分,咱们在此先打住,通灵宝玉的“奇”,涉及到的是背后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三个功能,咱们留到一会儿梳理第25回的时候再说
入世结束之后,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以及《石头记》传世的过程
我们先看对话,空空道人有两个疑问:其一,无朝代年纪可考,其二,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这两个问题当然也不是随便设计的,我们看石头都回答了那些内容:
先是没有朝代年纪可考这个问题:“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关于异样女子,则是通过对比来回答的:
野史,讪谤君相,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
风月笔墨,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
佳人才子等书,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
一言蔽之,野史、风月笔墨和才子佳人当中的女性形象,都并不是为了展现女性而设计的,他们塑造女性的动机全都是用来“泄欲”
无非就是在“欲望”的具体类别上,有讪谤君相、淫秽污臭和情诗艳赋这些区别而已
(其实今时今日的这些小说电影电视剧,不也都是如此么?满眼尽是霸道总裁,温柔鲜肉,逆袭赘婿,万能兵王,区别只在于满足男性受众的欲望和女性受众的欲望而已)
《石头记》中的几个女子则有两个设计目的:
其一,半世亲睹亲闻,也就是记述故人的目的
其二,事迹原委,为的是消愁破闷,歪诗熟话,则可以喷饭供酒
第二个理由很明显是谦辞,不能光看字面意思,那么,应该怎么看才对呢?
很简单,联系上下文嘛
总览这段对话,朝代年纪问题回答的是情节设计的动机,也就是阐述事体情理,异样女子问题回答的则是人物塑造的动机,最终曹公又将二者合而为一: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没工夫看理治之书,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曹公自述为适趣闲文,却又将其与理治之书对照,并且取历来野史的事体情理,希望能帮大家看清谋虚逐妄的本质,省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所以,你说曹公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真的是“其中大旨谈情”么?
哪怕没有梳理过这些内容,单看第一回结尾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也应该明白,闺阁女子只是《风月宝鉴》的正面,家事消亡的血泪教训才是真正用意呀
再往下,又是需要仔细聊聊的重点:从《石头记》到《金陵十二钗》的过程
之前我曾多次看到有人讨论,曹公到底是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这个问题
不过我向来对这种无助于提高创作能力的问题没什么兴趣,所以一直不清楚这些讨论的源头是不是:“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这句脂批
如果是的话,那正好,我在这里顺手解决一下
而且,为了跟大家装个*~寡人还是只问一个问题:
你们为什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人名上,却忽视了那五个书名?
石头、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和曹雪芹这五个人名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这五个人各自都还有不同的行为,也就是他们对整部书的命名
这一大段,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只把其中一两个人的名字单独拿出来,这不就是在盲人摸象么?
《石头记》和《情僧录》这二者最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石头所记与情僧所录,不过,相较于石头单纯的记述,空空道人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的同时,自身也有了变化: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空空道人被故事所影响,心境发生了变化,由“空空”变为了“有情”之僧
这段设计什么意思呢?别着急,继续往下梳理,再一对比,自然就明白了
第三个名字,《红楼梦》,它既是“总其全部之名”,同时也是第5回贾宝玉在梦中听到的预示正册十二钗悲剧命运的曲子的总名字
要理解这个名字,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红楼”指的到底是什么,而在于书中的“梦”这个概念
甄士隐贾宝玉都是在梦中来到“太虚幻境”的,一个遇见最终度脱他的僧道,一个被警幻仙姑剧透了结局,秦可卿、元春死后都是通过托梦留下遗言的,第56回,两个宝玉还在梦中互相穿越,见到了彼此
所以,如何总结概括“梦”在《红楼梦》整部书当中的含义呢?
我给大家一个仅供参考,只代表我个人意见的答案:“醒和悟”
“太虚幻境”是剧透结局,汇总结局的地方,秦可卿和元春的托梦都是对结局做铺垫的
甄贾宝玉的梦中相会是在第56回,前面的55回是全书正反交替的关键转折,后面 57回是铺垫宝黛悲剧的紫鹃试玉
并且甄宝玉那里也提及了妹妹的病,甄宝玉送玉,黛玉之死又是一同通过戏曲的方式伏笔的
所以甄宝玉送玉时,除了揭示通灵宝玉其实是石头的本质之外,必然也会揭示黛玉泪尽而亡的原因:就是因为贾宝玉的不自惜
继而阐述全书的主题:纨绔败家是女性悲剧的根本原因
所以,“书中诸人”似醒而实梦,“梦中之事”却似梦而实醒
看似虚幻的“梦”其实恰恰被曹公设计为了展现真实的结局与主题,展现“醒”与“悟”的方式
明白了这一点,十二钗的十二个曲子被命名为《红楼之“梦”》,以及这部书,也被命名为《红楼之“梦”》,这所有与“梦”相关的设计的逻辑,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曹公是希望我们在把自己带入故事,从贾宝玉或者黛玉宝钗探春湘云的视角经历这样一场“红楼之梦”以后,除了将书中的事迹原委拿来消愁破闷,将歪诗熟话,喷饭供酒之外,也能够看清悲剧的缘由,教训的残酷,能够惊醒,能够有所领悟,最终能够以“风月”为鉴!
总结一下:前四个书名的设计,都反映出了四个人物心态上逐阶而升的四层境界
石头是亲历者,它的行为仅仅是将“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记录下来
所以《石头记》这个名字最为简单,仅仅是表述石头所记的意思
空空道人是记录者,并且在了解故事之后,对故事中的人萌生了情感,故此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由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
吴玉峰能题为《红楼梦》这个名字,境界显然比因书生情的空空道人更上了一层,他不再受困于对故事和故事中的人萌生的“情”,而是看到了“红楼故事实为一梦”的本质,他醒悟了
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则又是一次境界的提升,他将故事当中血泪教训的关键提炼了出来,也就是“风月情事”,并提点他人要引以为鉴
最后曹雪芹在题曰《金陵十二钗》之前,先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大家普遍将这句话认定为就是写实的一句话,所有的含义就如字面所说,曹雪芹做了这些事,然后题名《金陵十二钗》
但是,如果真的就这么简单,前面何必先铺垫另外四个书名,还有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的这些设计呢?
所以,曹雪芹这个名字是真名也好,是笔名也罢,其实在这句话中的价值都远远不如他所做的事重要
因为相较于另外四个人所做的事,披阅增删,编撰成书,并总结归纳出《金陵十二钗》作为书名这件事,是在“取其事体情理”,在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撰此《石头记》一书”
总揽这五个人物和五个行为,你可以有两种理解的方式:
其一,这就是五个不同的人,分别对“真事”作了经历、记录、领悟、总结、写作五个不同的行为
其二,这就是作者自己,在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心态发展的五层境界:
既,回忆,留恋,彻悟,总结,以及最终的规划设计,编撰创作出来,以告普天下人
如果你要是追问我更倾向于哪种可能的话,我只会借用脂批回问一句: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
至于“曹雪芹到底是不是真名”,“是不是最早的作者”这些问题,我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还是只能给出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作为一个也算是有过小说创作经历的人,我很清楚两件事:
其一,在创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时,与创作根据他人的事迹编出来的故事,心态是肯定不一样的
其二,以《红楼梦》目前所展现出来的,宏观层面的规划与架构和微观层面的逻辑与规律,水平自始至终都是令人头皮发麻,匪夷所思的高超
尤其是镜像对称的设计,堪称俯拾皆是,可见,作者对称型强迫癌的症状非常严重
想在同一时期内找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具有高超设计水平,并且都能对《红楼梦》所阐述的主题感同身受的处女座晚期患者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大家自己估量吧
好,“书外”的部分差不多了,我们再看第一回剩下的“书内”部分,也就是神瑛侍者这一段
坦率的讲,这一段其实没啥需要特别说明的
“绛珠”、“赤瑕”“蜜青果”、“灌愁海水”这些内容,并不是需要动脑子的东西,百度一下绛珠的绛字,自然就能明白绛珠就是血泪的意思,蜜青果也很简单,谐音梗嘛
唯二值得说说的就是神瑛侍者所做的两件事:
其一,甘露之惠,刚才我就已经说过了,与贾宝玉在故事中与黛玉相处的情节对照着来看,神瑛侍者浇花这件事只有一个作用,就是给了绛珠仙草以泪相还的“动机”
而贾宝玉,则一直在把黛玉惹哭,他的行为是黛玉还泪的直接诱因
其二,神瑛侍者下界的原因: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
女娲补天石入世的动机虽然也提到了“凡心已炽”四个字,但两相对照,石头入世为的是“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神瑛侍者则是“造历幻缘”
二者一为富贵,一为幻缘,这个主题规划我刚才说过了,与什么一致来着?
与第一回下半回甄隐贾兴,香菱娇杏的沉浮起落对照完全一致,一个是家事兴衰,一个是女儿命运
好,第一回的梳理至此就差不多了
如果有朋友还觉得没理清楚,也没关系,我简单制作了一个第一回叙述规划的结构图,会放在评论区的笔记和专栏当中,大家结合结构图再自行思考吧
接下来我们再聊第八回的金玉良姻
关于金锁到底是不是薛姨妈伪造的,这事儿其实真的很简单,两个问题就能彻底否定它:
其一,既然金锁上已经有了能与“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形成对仗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那么请问:薛姨妈为何没再针对后面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十二个字,进行伪造呢?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的出现,本身就已经说明,制造者对于通灵宝玉的了解非常细致了,不然文字也不会形成对照,而且,在第25回真的除了邪祟之前,谁也不知道这十二个字是不是写着玩的,即便退一步,早就知道功能的确有效,那同样在金锁上也编造三个功能又能怎么样呢?
难不成还会有人测试一下金锁的功能到底是真是假么?
即便真的有人闲出屁了,大不了到时候说金锁是游戏管理员癞头和尚绑定在宝钗个人帐号上的道具,只对她自己有效不就完了?
所以,只要是真的想伪造,根本不存在可行性上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不作戏做全套?
其二,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嘴里带来的,薛姨妈如果是撒谎的话,为什么又要多添加癞头和尚这么一个细节?
而且,薛姨妈既不认识被和尚度化的甄士隐,第8回的时候又还不知道后面25回时,癞头和尚会再次登场,更重要的是,薛姨妈跟我们书外人不一样,她没有上帝视角,她并不知道石头是被僧道变成通灵宝玉的,所以,她哪来的动机多编癞头和尚这么一个细节呢?
该添加的,对照后面十二个字的细节不添加,没必要添加的癞头和尚这个细节反倒添加上了,这么大的两个逻辑漏洞明明白白地摆在这里,居然还有人相信金锁是薛姨妈伪造的这种屁话
我不怀好意的问一句:你们是没看过原著,还是根本就没脑子?
另外多说一句蛤,我刚才纯粹出于好奇,特意又找了“某真本底稿”的电子书看了看它的第八回,然后发现这部“真本底稿”既没有对通灵宝玉和金锁的图式做修改,也没有对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设计做调整
我实在懒得再去看它那叙述规划一团稀烂的后28回了,如果有了解这部“真本底稿”的朋友,麻烦在评论区帮我解答一下,薛姨妈伪造金锁的到底是某女王个人的观点,还是真本底稿的说法?
如果是某“真本底稿”的说法,那它又是如何解释这两个逻辑漏洞的?
还是说根本就没意识到这俩漏洞?
好,再说回来
排除薛姨妈伪造的可能之后,我们重新来审视玉、锁上面互为相对的这两句话以及,整个金玉良姻的设计
大家之所以觉得奇怪,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莫失莫忘”和“不离不弃”这八个字,与第五回所暗示的,宝玉宝钗婚后的结局不一样
但是,我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玉、锁上的字与结局不一致这件事真的奇怪么?
不一致,就对了
大家一定不要忽视,癞头和尚在正面写下“莫失莫忘”的同时,还在背面写下了“除邪祟”那十二个字,这是一个整体的设计
“莫失”与“莫忘”很明显是针对宝钗与黛玉,也就是女性姻缘的主题
“除邪祟”的内容,后面25回的时候也明确展示过了,就是针对家事消亡的主题
所以,你说和尚写这两个方面的文字的整体动机是什么?
不是在伏笔,不是在铺垫,而是在规劝和提醒
第5回,警幻仙姑又是给贾宝玉剧透,又是让贾宝玉喝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又是让他听《红楼梦》十二曲,最后还让妹妹“兼美”给他上私教课,折腾这么多是为了啥?
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僧道也好,警幻仙姑也罢,这些“神仙”的行为一直都是一致的,就是在规劝和提醒
所以还是我在之前的视频中翻过来覆过去絮叨了很多遍的那句话:
不要把《红楼梦》当中的人物、情节、设计从原文当中切割出来,单独思考和品评,因为人家曹公的每一处设计都不是孤立的,或互为镜像,或是排比的一部分,是要做整体思考的
当然,我知道,说完这些,肯定还会有朋友问,贾宝玉就是个不可雕的朽木,死活不听人劝的纨绔废柴,僧、道和警幻仙姑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做这无用功呢?
因为各有各的主题任务嘛
说这些话,进行规劝,就是僧道和警幻仙姑的主题任
而死活不听劝,败家毁业,使得女儿们一个个被毁灭,就是贾宝玉贾琏贾珍贾赦以及薛蟠贾雨村他们的主题任务
两方互为映照,互为补充,目的就是为了把家事消亡的血泪教训展现给,跟还未入世时的女娲补天石一样,对这些血泪教训一无所知的我们
让我们也经历一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到领悟“红楼故事实为一梦”,再到以“风月”为鉴的过程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说给男性读者看的,劝我们对未成眷属的知己不要忘记,对已经结发的妻子也要珍惜,不要因一己之私,造成无辜之人的命运悲剧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说给女性读者看的,劝你们对情投意合的要尽力争取,对结为连理的不要轻易放弃
当然,这话如今看来,似乎已经过时了……
曹公再厉害,也猜不到几百年之后的沧海桑田,移风易俗,如今的我们已经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身不由己了
甚至,很多人已经不再奢求,不想结婚了
但,曹公结合他所处的时代的认知,只能给出这样的规劝
好了,金玉良姻的事儿,暂时就先说到这里吧,第八回的剧情梳理,我在之前的茜雪之谜那一期已经进行过了,前两天还抽时间特意又重新录了一遍音,感兴趣的自己去看吧
至于宝黛钗的其他内容,留着下一期(?)做三人专题的时候再说吧,大家想听哪些相关内容的分析,也可以留言,正好我目前一时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接下来,第25回通灵宝玉显现它“奇”的地方
首先还是看宏观层面的规划,也就是25回周围的剧情和主题
这些内容,我在滴翠亭那一期当中也已经做过了,简单来说,25回前后主要是经由小红与贾芸的故事,集中展现下人群体破坏秩序,争夺利益这一家亡原因形成的根由:
下人群体,并没有赏罚升降的明确标准和渠道,所以,仰仗人情,有恃无恐的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的败家行为才会屡见不鲜,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25回前后还有宝玉黛玉看完西厢记之后,感情迅速升温的情节,以及铺垫将来被家亡所影响的黛玉宝玉,宝钗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
还有铺垫全体女性的悲剧,也就是27回的葬花吟
就是在这样一个章回大段落的中心,曹公设计了通灵宝玉除邪祟的情节
再看微观层面,曹公所设计的癞头和尚用通灵宝玉除邪祟的具体过程
首先是说明通灵宝玉不灵,以至于贾宝玉中邪祟的原因:只因(要素察觉)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
而后就是癞头和尚的操作,他并没有再施展什么法术,只是又进行了一番说教,并且,其中最重要的显然就是最后几句: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曹公为什么要在这个章回的这个位置,设计通灵宝玉第一次除邪祟的内容,并且,除邪祟的具体过程为什么只是让癞头和尚又出来进行了一番说教?
我们把微观层面的设计和刚才说到的,宏观层面的规划对照着来看吧:
在25回前后,大家才刚刚进入大观园这个为女性打造的无忧无虑的乌托邦,《风月宝鉴》正面的故事刚刚开始: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男欢女爱,缘分婚姻的比重远远大于铺垫背面的家亡原因
范围再缩小一些,此处又正好是在西厢记和埋香冢,这两处关于黛玉情起缘灭的重头戏中间的位置,并且还有小红贾芸的爱情线从旁辅助,烘托气氛
“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
被声色货利所迷的真的是通灵宝玉么?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句话,真的是对通灵宝玉说的么?
不是啊,曹公这话甚至都不是对贾宝玉说的,还是说给我们听的
他生怕我们随主角进入大观园之后,看到西厢记,看到黛玉宝玉,小红贾芸萌生情愫,就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心神荡漾
把前面第五回的悲剧结局和劝告,秦可卿与贾瑞之死的设计目的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所以特意又来苦口婆心地唠叨一遍:
“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就是围绕一除邪祟,进行的一系列宏观层面的规划,微观层面的设计,以及情节与主题
赵姨娘的作乱在其中的确是直接的导火索,但我们不要只把赵姨娘的行为看作是她个体的行为,就像小红贾芸遭遇的事业困境也并不是她二人个人的困境一样
小红贾芸与赵姨娘都是在表现下人群体导致家亡这一主题,并且,双方一正一反互为映照,所以,此处“除”掉的“邪祟”也并不是赵姨娘这个个体人物这么简单,而是经由赵姨娘所展现的下人群体导致家亡的原因
说透了这些内容,57回紫鹃试探导致贾宝玉再次疯癫的时候,曹公为什么没有让通灵宝玉出来二疗冤疾,也就不难理解了
并不只是因为其中有“冤”字,而紫鹃试玉时没有“冤”可言,而是因为57回只是对黛玉泪尽而亡之后,宝玉反应的一次“预演”,一次“铺垫”
要等到将来贾家真的亡了,黛玉也因贾宝玉的不自惜泪尽而亡时,通灵宝玉才会出来“二疗冤疾”
并且,届时作为辅助的家亡原因一定不会再是小红贾芸赵姨娘所展现的下人群体了,曹公这样一个极致追求对称的处女座晚期患者,什么时候写过重复的剧情呢?
他一定会把另一个家亡原因拿出来:纨绔子弟
最后一个问题:“三知祸福”,届时又会怎样写呢?
坦率地讲,这……我就有点无能为力了……
还是只能给大家一个没有太多证据,仅供参考的个人想法:
“三知祸福”,指的可能是石头经历一切,回到青埂峰之后,在身上刻下的这部《石头记》本身
因为“一除邪祟”,“二疗冤疾”除了“书内”那些宏观规划,微观设计,前后剧情以及主题的“规律”之外,还有一个“书外”的共通之处:
就是我刚才聊正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时说过的:
僧、道以及警幻仙姑所说的所有的话,所做的所有的事,都是给我们看的
除邪祟点明下人群体的家亡原因,疗冤疾点明纨绔子弟的家亡原因,那么知祸福指的自然就应该是总其全部,那么,什么内容能总“祸福”的全部呢?
《红楼梦》这本书本身啊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通灵宝玉的主题定位和设计逻辑:
在书外,女娲补天石就是曹公本人的化身
而在书内,关于通灵宝玉的一切,包括美玉的虚幻外形和随纨绔子弟出生的设计,正面对婚姻和缘分“莫失莫忘”的劝告与“仙寿恒昌”的祝愿,背面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的警示提点
全都是曹公用来提醒我们的
在故事的最后,历经炎凉世态,悲欢离合的石头又回到了青梗峰
入世之前,僧道刻在它身上的那些规劝不见了,石头上的文字,换成了它自己记述下来的《石头记》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91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